前言 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7月27日在澳大利亚达尔文港登上"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时,说了句让人大跌眼镜的话。面对《每日电讯报》记者关于"英国将如何帮助台湾应对中国潜在军事威胁"的提问,希利回应道:"如果我们必须作战,正如过去所做的那样,那么澳大利亚和英国会是一起并肩作战的国家。"这番表态被不少外媒解读为英国将介入台海冲突,甚至被称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唯一一个和中国公开翻脸的国家"。这背后,英国到底打的什么算盘? 希利的"大嘴巴"引发争议 这位光头国防大臣的一席话立马引爆了舆论场。不少媒体断章取义,把他的表态理解为英国"官宣将介入台海冲突"。可实际上,英文语境中"fight over Taiwan"和"fight for Taiwan"完全是两码事。前者更像是"因台湾问题而战",后者才是"为台湾而战",这中间的差别可大了。 希利本人似乎也意识到自己说漏嘴了,赶紧补充解释说这只是一般性表述,英国更希望通过"和平"和"外交"手段解决印太地区的争端。英国前国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也看不下去了,公开批评希利是在释放危险信号。 这位希利是谁呢?他是英国工党的老将,2024年7月才上任国防大臣。按理说,他在工党内被视为温和派,注重实用主义而非激进意识形态。怎么这会儿突然在台海问题上说出这么"离谱"的话? 英国的"印太倾斜"战略底气不足 翻开英国2021年发布的《综合安全、国防、发展和外交政策评估》,就能看出英国向亚太地区倾斜军事资源的野心。这份报告明确提出了"印太倾斜"战略,试图在这一地区维持影响力和军事存在。 "威尔士亲王"号航母远道而来在亚太地区晃悠,就是这一战略的具体体现。可问题来了,英国现在真有这个实力吗? 看看数据就知道了。英国海军目前只有两艘航母,14艘护卫舰和驱逐舰。对比中国解放军海军,这点儿家底实在不够看。中国目前拥有3艘航母,40多艘驱逐舰,50多艘护卫舰,还有强大的反舰导弹系统。英国这点舰队放在台海周边,真要动起手来,恐怕撑不了几个回合。 英国《金融时报》2023年的一篇分析文章就直言不讳地指出,英国海军已经从"日不落帝国"时代的全球霸主沦落到"无法独立应对区域性挑战"的地步。 "奥库斯"联盟:英国的靠山是谁? 英国如此自信,当然是因为背后有人撑腰。2021年9月成立的"奥库斯"联盟,将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绑在了一起。这个联盟表面上是为了"加强三国在印太地区的安全合作",实质上就是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 "奥库斯"最引人注目的项目是帮助澳大利亚建造核潜艇。按计划,英国和美国将向澳大利亚转让核潜艇技术,这在西方军事同盟中非常罕见。英国借此试图彰显自己在印太地区的存在感。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国内对这一战略也存在不少争议。英国智库"皇家联合服务研究所"的报告就警告说,英国在印太地区的军事投入可能会稀释其在欧洲和北约的力量,造成"有心无力"的尴尬局面。 经济现实VS政治表演 别忘了,英国和中国的经济联系可紧密了。英国在2023年的对华贸易额达到918亿英镑,中国是英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学生是英国大学的重要生源,为英国教育产业带来了可观收入。 这种情况下,英国真的做好了与中国"翻脸"的准备吗?显然没有。希利后来赶紧"澄清"自己的言论,也反映出英国政府内部对华政策的矛盾。 英国《卫报》的评论员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英国政客们白天高谈'中国威胁',晚上却在想着如何吸引中国投资。" 打台湾牌的真实目的 那么,英国国防大臣为何要在台湾问题上说出这番强硬言论呢? 一方面,这是在向美国示好。拜登政府一直希望盟友在印太地区"共同应对中国挑战",英国通过这种表态可以获得美方好感。 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了英国国内政治需要。工党刚刚上台,希利作为新任国防大臣,需要展示强硬姿态来树立权威。打"台湾牌"是一个相对低成本的选择,反正也就是说说而已。 最后,这还可能是英国"全球英国"战略的一部分。脱欧后的英国急于证明自己仍是全球大国,在热点地区发声是展示存在感的方式。 结语 英国国防大臣的"台海表态"看似强硬,实则底气不足。对比英国衰落的海军实力和中国日益强大的军事力量,这种言论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作为理性大国,英国终究会在实际行动中保持克制,毕竟谁也不愿意为了表演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各方利益,希望各国政客在发言时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秀肌肉"的冲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