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黄坤) 最近,市场环境发生变化,银行界出现了充满混乱的“内卷式”竞争现象。7月31日,招联的首席研究员兼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副主任董希淼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提到,由于金融市场的过度角逐,银行机构常常采取短视的策略去争夺市场和客户,这样一来,不但使金融环境变得乱象丛生,还会累积不少潜在的长远风险。市场上应该提倡适度的竞争,避免过度激烈的“内卷”局面,银行业也应通过差异化的竞争战略来应对这种现象。 银行业“内卷式”竞争,主要表现为毫无节制的价格战、风险管理底线的放宽、服务同质化以及考核机制扭曲等。比如说,在负债方面,一些中小银行为了吸引存款,会在利率基础上提高的同时,赠送购物卡、现金券、米面油等福利;一些大银行则通过“手工补息”、调整存款冲账时间点等方式,抬高利率、虚增存款规模。在资产端,像个人经营性贷款、消费贷款等的年利率低于3%,都突破了资金成本,结果变成了“赔本赚吆喝”。 董希淼分析说,从客观角度看,经济处于下行阶段,市场真正的需求不足,利率的中枢也在下降,这让银行业的竞争变得非常激烈;从主观方面讲,某些银行还抱着“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只想着盲目扩大规模和抢占市场份额。“总体而言,这些做法不仅蚕食了行业的利润,还埋下了金融风险的隐患。” 董希淼提出,金融监管部门应出招儿,搞点硬措施,推动建立多层次、覆盖广泛、差异明显的金融机构体系,让各种金融机构都围绕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发挥好自己的功能定位和资源优势,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增强稳健发展的本领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要加快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化解风险,推动中小银行减规模、提质量,逐步优化金融市场的竞争秩序和环境。 他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强自我约束,摒弃“规模迷恋”和“速度追求”,避免陷入“内部恶性竞争”。更为关键的是,特别是中小型商业银行应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回归本质,发挥优势,避开短板,真正走上“精巧小而美丽”“小而精”的发展道路。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里,部分银行出现规模负增长或增长缓慢其实也挺合理的。董希淼说得对,银行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多大,而在于发展得是否高质量、稳稳当当。所以,银行行业其实应该从“规模至上”转变成注重“价值创造”。 董希淼觉得,主动控制规模并不代表退步,而是迈向更高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步骤。对银行行业来说,关键在于用明确的战略和稳扎稳打的业绩,让市场和投资者相信“少即是多”背后其实藏着智慧和辛勤,只要路径正确、执行到位、信息公开,出色银行的长远价值终究会被认可。 从“价值创造”落实的角度出发,董希淼建议,银行要首先坚持差异化的战略定位。大银行应发挥“压舱石”的作用,而中小银行则以社区银行为主要定位,根据所在区域的经济特点以及中小微企业客户的需求,集中在重点行业和核心客户群。通过调整利率风险定价、动态设定风险权重等方法,推行具有区域、行业和客户特色的差异化运营。 接着,银行业的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业务体系。“在资产方面,要多扶持优质中小微企业和推动乡村振兴,保证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适当提升零售资产的占比和品质;在负债方面,应该逐步降低成本,有序减少存款利率,撤掉对存款的非利息补贴;同时,通过提升服务水平和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增加稳健的资金来源,提升活期存款的比重。”董希淼指出。 同时,银行行业得构建有特色的渠道体系。董希淼提到,银行在经营区域内要积极拓展各种服务场景,延伸实体网点的同时,也要扩大覆盖范围。此外,还要加强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线上平台,把实体网点和数字渠道有机结合,提升服务效率,让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能力更强一些。 在这些基础上,银行行业还得重点打造差异化的风险控制体系。董希淼强调,每家银行都要根据自己的业务定位,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风险偏好方案;对于同一家银行,不同的客户群体也应施以不同的风险偏好标准。通过这样的一套风险偏好引导机制,形成独特的风险管理方式,推动差异化经营真正落到实处。 在银行业的差异化竞争中,金融管理部门的支持和推动显得尤为关键。董希淼提出,要不断完善差异化的监管措施,比如推行简便实用的公司治理方案,以及制定差异化的不良贷款容忍政策,鼓励商业银行更专注于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同时,也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大型银行过度市场化竞争,导致对中小银行产生过重的冲击。此外,行业协会和市场利率定价的自律机制,也要加强对银行机构的规管和引导,确保整体的健康有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