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基金二季报刚刚披露,行业里炸开了锅,ETF规模突破4.3万亿的消息一出来,弄得市场上人人都在问,钱到底往哪儿流了。 6月底的数据很扎眼,Wind、银河证券这些大平台都给出了确切数字,ETF继续猛冲,短短十天又涨了2000亿,到了7月18日,4.54万亿的体量,直接把主动型基金拍在了沙滩上。 大家心里更关心的是,国家队到底动了多大手笔,中央汇金这个资本市场的“平准基金”,在二季度的表现终于曝光,近2000亿资金流入头部ETF,这个数吓得人有点愣住。 仔细一看,华夏、易方达、华泰柏瑞这些龙头,接连被点名,最猛的要数华夏沪深300ETF,中央汇金单季申购92.88亿份,按均价算,是358亿元砸进去,谁看了不心跳加快。 同一时间,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也被加仓108.74亿份,申购金额422亿元,二季度里,这种大手笔操作,极大地改变了市场格局。 市场立马炸开了,投资人都在琢磨,国家队都选了啥ETF,这算不算给自己指了条明路,毕竟,中央汇金一向只买最硬核的宽基ETF,不会随便出手。 从2008年开始,中央汇金就一次次在关键时刻入场,维护市场稳定,这次也不例外,和过去相比,这种出手更果断、更集中。 行业格局因此变得更极端了,ETF赛道的马太效应持续加剧,华夏基金成了非货规模增长的头把交椅,半年涨了2400亿,增速断层式领先。 截至6月30日,Wind统计,华夏基金ETF总规模7000多亿,半年涨了1000亿,两只千亿级ETF,十几只百亿级ETF,市场份额越拉越大。 行业整体也水涨船高,国内92只ETF规模超百亿,谁还敢小瞧这个赛道,基金公司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头部三家——华夏、易方达、华泰柏瑞——已经甩开对手很远。 主动基金这边也没坐以待毙,二季报显示业绩明显回暖,超额收益能力在慢慢回来,主动型基金抓住了结构性机会,表现不再低调。 2025年上半年,AI、黄金、新消费、创新药、军工这些行业轮番爆发,主动基金趁机大展拳脚,前30名回报率都超过50%,前50名也有40%的收益,数据很有说服力。 主动权益基金收益率中位数4.82%,被动型只有2.96%,看得出来,主动管理在震荡市里还是有优势,谁说“不如买ETF”就一定对? 这只两年定开的基金,数据显示大部分持有人坚持了近四年,2025年6月30日净值已经超过2.3元,这种回报,谁能不心动? 主动基金的表现又把一些投资人拉回来了,尤其是那些愿意持有三年以上的长线投资者,他们更看重基金的持续成长能力和管理团队的稳定输出。 回头看,华夏基金这几年在各个领域都开花结果,QDII、量化、固收、FOF全线都能看到名字,华夏磐泰A三年回报30.18%,新锦绣A三年73.28%,QDII偏债型基金前三也被华夏包揽。 量化领域,智胜先锋A、智胜价值成长A都挤进前20,偏债型基金经理张城源、毛颖包揽前三年业绩前两名,FOF领域的华夏保守养老A也进了前十。 这种全能型的布局,背后是公司二十多年持续耕耘多策略、多资产的结果,能在大风大浪中站稳脚跟,不是只靠单一赛道。 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说得直接,公司要打造“多资产全能平台”,用“乐高思维”把各类投资工具像积木一样拼起来,为投资者搭建属于自己的资产组合,这种理念挺有意思。 用户甚至能调整资产比例,实时生成五维图,打造自己的“五边形战士”投资组合,ETF像乐高积木一样,拼出属于每个人的玩法。 市场还是分成了两派,一派盯着ETF不放,认为规模就是王道,流动性好,透明度高,跟着国家队买最安全,另一派坚信主动管理才是真正的护城河,能穿越牛熊,抓住结构性机会。 谁都知道,ETF和主动基金的矛盾短时间内没法消解,资金的流向、市场风格的转变、公司策略的调整,都会影响最终的胜负手,2025年这个夏天,基金行业的分水岭日益明显。 一些投资人开始琢磨,是不是要在ETF和主动基金之间找到更灵活的切换方式,或者干脆用“乐高思维”拼出属于自己的混合配置,既不死抱指数,也不盲信个基经理。 行业里的人都明白,国家队的动作从来不只为了短线收益,更在意市场的稳定和长期信心的构建,2025年二季度这波增量资金流向,其实是对全市场的信号释放——别慌,主心骨还在。 但谁都知道,表面平静下,暗流涌动,ETF会不会继续一骑绝尘,主动基金能不能真正逆风翻盘,头部公司之间的马太效应会不会变本加厉,没有人敢下定论。 眼下局势紧张,资金和策略的博弈还在继续,每个人都在找属于自己的安全感和确定性,基金行业的这场暗战,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