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运动员压力大?我看未必。这个赵心童刚赢了个世锦赛冠军,翻开新闻一看,粉丝那叫一个欢天喜地,评论区炸锅,什么“天才少年”“未来之星”的,打得漂亮啊。可你转头一刷比赛现场那份焦虑,心都悬上天了。你说这不是一场比赛,简直像在打心理战。人家手握五个赛点,赢的挺稳的,谁知道最后一局那水,也真够戏剧化,结果越打越乱,连那球杆都像灌了铅,一蹦一跳的,还一堆失误。明明到手的胜利,却用各种低级失误送了大礼,真是看得我一片懵圈。 这比赛一结束,我想起那份所谓的白皮书——“竞技运动员压力源白皮书”不是说了么,本土运动员的焦虑指数是场外的2.3倍,光看这个比例我就想笑。你以为压力只是比赛上的失误?不不不,光是你在赛场上的表现,还不算最腻人的,光是你背后的生活,已经像把炸药包一样随时都能炸开。让人觉得奇怪的是,明明大家都知道运动员的压力,但很多人反而把他们当传统意义上的“铁人”、“神人”。你看那些明星运动员的微博,比赛当天还在打卡拍照,像个旅游达人或者美食博主。你说他们是不是在和压力作战的时候,也在和网络的各种期待作战?我觉得不单是压力,是一种看不见的折磨。比赛现场那种窒息感,观众席上那么多期待的眼神,还有来自舆论那无孔不入的评价,真是让人窒息。 我倒觉得,真正的压力,不在比赛的瞬间,更多是赛后行业的那些无形的“怪兽”。你想想,国家资源投到这些运动员身上几乎是火箭发射的速度,从青训到国际赛事,都是大投入。你想,他们不可能每天都保持正常状态。哪个运动员不是在被各种商业利益、粉丝期待、媒体追逐中挣扎?丁俊晖当年伦敦大师赛夺冠,他那场比赛关键球处于全场寂静状态,能听到油脂摩擦声,赢了觉得放松,输了那局几乎要崩溃。这心情我都懂。可是你看看,现在的赵心童,刚赢完冠军,转瞬就要面对各种商业活动。微博一发,粉丝“恭喜”,下一秒就有人催促“赶紧再战,下一个冠军”。你说这是不是像高速公路上开车,刚刚上了路,马上就得看着导航调整路线。 我想起一部分业内话题,说运动员要保证每年至少2000小时纯技术训练,但你仔细看看,现代体育圈不是那样的。赵心童打卡的微博,光这个月就满城跑,参加多少商业活动、粉丝接机、拍广告,串门到处跑。这不是压力,而是任务清单。赛场上那点静谧感,早就跟他无缘。像丁俊晖那会,不少人说他状态不好,就差点变成“全能运动员”,不仅打球,还得打商业牌。结果年年忙成陀螺,只能看他一脸郁闷地说:“我就是要练球的,不是来当明星的。”但其实,热度不火,谁知道还能剩下点什么?人们喜欢看带明星光环的运动员,宁愿看到光鲜亮丽的背后其实是一个“人设”。 当然,最荒唐的是,有些舆论完全无视运动员其实也是普通人。网上一批“粉丝传奇”总觉得运动员崩盘,是因为所谓的“假装坚强”,结果他们愣是把运动员逼成了“超人”。翻一翻去年那个事例:莱昂纳德轮休,差点被骂死。你说这心情还能好吗?结果实际上却让我佩服他的决断。你拼了命比赛,去年居然还因为一个轮休被骂个半死。现在回头看,这才是真正的勇气,是能在行业的高压下,按自己的节奏调节状态。你拿多少数据分析师、脑波监测器找出运动员的最佳状态?我看还不如多花点钱教他们如何面对压力。就像那场比赛,威尔逊团队竟然用脑波监测,比赛间隙看的是数据,不是比分。这操作,粉丝真不翻车? 到此为止,我真想问一句,体育圈什么时候变成了“演出”场?运动员还真能在镜头前笑着说:“你们多买票就是最大支持?”那不如场馆外直接发个看戏的小票,好歹节省点虚伪的笑容。我也知道运动员要面对的其实远比我们想的复杂。可问题是,真就这么过去了?还是说谁都抱着那点虚头巴脑的光环,把他们变成了娱乐的工具?这事真就这么过去了?我是真的看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