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头的一块路牌能掀起多大风浪?2024年7月,当香港立法会宣布将"女皇陛下""总督"等殖民词汇从法律条文中彻底删除时,英国媒体突然集体跳脚。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同一天,伦敦某智库发布报告称"香港教材篡改历史"。这不禁让人想起一个老笑话:小偷被抓住时总爱喊"警察打人"。殖民时代早已终结27年,为何某些人还对香港的"精神辫子"念念不忘? 西方媒体与香港反对派突然结成"奇幻联盟",他们宣称修改教材是"洗脑",删除法律条文是"破坏法治"。但翻开历史账本,事情就有意思了:港英时期全港文盲率高达70%,公立医院病床不足2000张,英国《1971年移民法》白纸黑字写明"香港华人不享有英国公民权利"。如今这群当年把华人当二等公民的人,突然成了"民主卫士",这演技拿奥斯卡都嫌屈才。 铜锣湾的茶餐厅里,65岁的陈伯用冻柠茶杯底敲着桌子:"维多利亚公园?我阿爷管那儿叫兵头花园!"他说的正是1887年英国强占的驻港英军练兵场。像这样的殖民记忆在香港比比皆是:以鸦片战争刽子手命名的"砵典乍街",纪念火烧圆明园英军的"伊利近街"。内地游客常困惑:这要搁南京,早被市民连夜铲平了。 反对声浪中冒出些"怀旧派":改地名会不会抹杀历史记忆?英国BBC甚至煽情地采访所谓"老香港",声称"维多利亚港是国际品牌"。但翻开1997年前的香港地图,全港28%的街道以英国官员命名,却找不到一条纪念林则徐的街道。这种选择性记忆,就像夸赞小偷留下了漂亮的作案工具。 当特区政府宣布将成立殖民历史博物馆时,英国外交部突然表示"深切忧虑"。他们大概忘了大英博物馆里那些"借"来的文物。而香港市井中,新的矛盾正在浮现:年轻一代在社交媒体发起#我的街道我做主#活动,要求用科技创业者取代殖民者命名,却遭到部分商户反对——他们担心影响老顾客找路。 某些人总爱把"国际惯例"挂嘴边,那请看看纽约的"国王大道"早改成了"马丁·路德·金大道",印度孟买的"维多利亚车站"20年前就更名为"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终点站"。双标玩得这么溜,不如改行当魔术师。要说香港动作太慢?确实,比起韩国人用推土机铲平日殖建筑的速度,我们简直像在给殖民遗迹做美容护理。 当伦敦市长能把奴隶贩子雕像扔进泰晤士河,香港把"总督"改成"行政长官"怎么就成"破坏传统"了?莫非在有些人眼里,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只配用侵略者的名字来标记?欢迎在评论区晒出你家乡的"奇葩路名",点赞最高的送《不平等条约大全》电子版一份——保证原汁原味,绝无删改。 |